继此前纯电动汽车后,又一品类的新能源车型享受免收高速通行费政策。
日前,吉林、陕西等地宣布,自9月1日起氢能源汽车高速免收通行费。今年以来,国内多地纷纷推出针对氢能源汽车高速免费的新规,引发消费市场广泛关注。新政的发布势必将加快汽车企业研发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加速投产,助力氢能技术的普及与市场化应用。
多地免收高速通行费
如今,新能源车凭借着出色的性能表现和独特的用车体验,已成为消费市场购车的主要选择。但将时间线拉回到10年前,当时的新能源车还停留在发展初期阶段,甚至一度因为改变了人们的用车习惯而遭遇过无人问津的窘境。
在发展模式相对固定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车如何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扶持政策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相关部门除了为新能源车提供强有力的补贴政策扶持外,还推出了一项专属福利——免征高速通行费。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广新能源产品,有关部门对新能源车采取一定时间范围内免收高速费的优待政策,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消费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
时隔多年后,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
陕西省宣布自今年9月1日起,对安装使用ETC装备的氢能车辆,在省内全额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费,该政策至2027年9月1日结束。不难看出,对氢能源汽车免收高速通行费的政策有效期普遍在两年及以上,并非各地短期行为。
这是继前不久山东和四川宣布对氢能源汽车免征高速通行费后,又有两地主动推出这一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此前新能源车在享受免征高速通行费以及其他利好政策后,便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而“不改变人们用车习惯”的氢能源汽车能否复制这一经历备受业内期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发展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不仅是我国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内容,也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我们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引领,需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关方协同推进,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推广应用创新模式,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
市场崭露头角
一直以来,向往更加清洁的驱动方式是汽车产业追求的目标。业内普遍认为,目前风靡国内市场的纯电动车或只是传统燃油车迈向新能源市场的过渡阶段产品。
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新能源车的综合实力虽然有了大幅提升,但在低温环境动力电池衰减、续航稳定性以及补能体验等方面,仍与传统燃油车存在较大差距。
于是,在新能源车市场赛道上,人们将目光瞄向了氢燃料汽车。
众所周知,与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汽车在能源效率、续航里程和便利性上拥有显著优势。此外,氢燃料汽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零排放的特性。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光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例达20%,这意味着目前的新能源车还不能称之为“100%绿电新能源车”,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选择。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对记者表示,预计到2030年,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氢能源、液氢工厂将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
与任何处于发展初期的产品一样,氢能的发展既需要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和引导。
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8月1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同时,完善充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
在上述政策的积极影响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表现也有了大幅改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3422辆,同比增长25.5%,创历史同期新高。
性价比待提升
与部分车企对纯电动汽车展现出来的犹豫态度相比,各大车企对同属于新能源车产品阵营的氢燃料汽车却格外积极。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10余家车企,尤其是外资品牌宣布在氢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布局,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开始投放终端消费市场。
截至目前,多家自主品牌旗下氢燃料汽车已进入实质性量产阶段,预计在产品完成一系列安全检测后就将会进入消费市场。但氢燃料汽车能否在消费市场获得认可,值得关注。
仔细观察,氢燃料汽车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2022年7月,长安深蓝SL03上市销售,市场指导价为16.89万元至69.99万元。具体来看,该车型增程版、515纯电版和705纯电版售价分别为16.89万元、18.39万元和21.59万元,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以上、可实现3分钟超快补能的730氢电版市场售价高达69.99万元,这对于一款定位于中型电动轿车的产品而言着实性价比有限。
当前,随着大规模量产的优势,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以及整车研发成本正快速下降,这也是新能源车能够持续开展“价格战”的最大底气,表明目前新能源车整体已迈过成本过高的“临界点”。
在此背景下,如果除产品驱动方式外没有其他变化,消费者需要承担3倍甚至更高的购车成本,氢燃料汽车要想实现市场化发展恐怕会面临不小考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